PCB设计
1.可制造性检查的分级 PCB的可制造性的水平受印制板制造商的工艺能力水平制约。对于不同的制造商,其可制造性的指标是不同的。在IPC的印制板设计标准中,根据印制板设计的特性、公差、检测、组装、成品的测试和制造工艺的验证等方面的水平,将PCB的可制造性分为了A、B、C 3个水平等级,用以区别印制板在制造中对定位精度要求、材料选择和工艺要求等方面的不同。
① A级水平:为一般可制造性水平,可作为设计的首选。
② B级水平:为中等可制造性水平,2,3级产品经常选用。
③ C级水平:为高难度可制造性水平,较少选用。 不同级别的可制造性水平对等级要求、性能指标、导电图形布线密度、设备精度、安装和测试的要求不同。确定可制造性等级时应以满足最低需要为原则,这样当所选择的合格PCB生产商的制造水平较高时,容易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要求的可制造性水平等级越高,其可制造性要求的复杂程度也越高,同时生产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3.印制板安装的可制造性检查 印制板的安装技术有通孔安装(THT)、表面安装(SMT)和微组装(MCM)三种形式,THT和SMT技术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两种形式。不同的电子装配工艺方法对印制板安装的可制造性要求有很大差别。
1)THT形式的印制板的可制造性检查 THT形式的印制板既可以采用手工焊接,也可以采用波峰焊接,其设计可制造性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
① 布局检查。元器件布局的密度应符合可制造性水平的相应等级要求;手工安装适用于组装密度较低的印制板,一般推荐采用A级。元器件布局的间距应满足安装和维修的要求。
② 元器件安装孔的检查。元器件安装孔应有足够的插装引线和焊接的间隙。一般孔径应大于引线直径0.2~0.3mm。
③ 焊盘尺寸的检查。焊盘大小应满足焊接要求。
④ 散热器的安装空间检查。检查需要加固或外加散热器的元器件是否留有安装加固件和散热器的安装空间。
⑤ 元器件的散热检查。检查元器件的散热方式和散热通道是否合适。
⑥ 检查元器件与板边的距离。检查元器件距离板边缘的最小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⑦ 元器件体下面的过孔检查。金属外壳元器件体下面的过孔不应露出焊盘,应有阻焊膜覆盖。
2)SMT形式的印制板的可制造性检查 由于SMT形式的印制板一般采用机械自动安装,故除了应进行上述THT形式的各项检查外,还需要检查以下几项。
① 焊盘尺寸的检查。根据元器件的封装形式,检查焊盘的尺寸能否满足焊接的要求。
② 网印图形窗口的检查。所提供的焊盘漏印焊膏的丝印图形应与焊盘对应一致,而且漏印窗口尺寸应与焊盘尺寸匹配。
③ 定位标志的检查。元器件安装的定位标志和安装的极性标志应清楚可辨。
④ 检查大功率器件周边的间隙。为了便于安装、维修和降低热效应影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周围2mm之内不应设置其他元器件和过孔。
4.印制<IMG SRC="/WF_SQL_XS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