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生求职惊现零起薪 专家指点就业迷津 |
|
|
求职晴雨表一:企业进校园 毕业生转变留京就业观念
11月20日是教育部规定企业可进校园招聘的“解禁日”,两场招聘会在清华和人大同时展开。今年参与校园招聘的外企、名企更多。目前已经进校招聘的企业集中在IT、电信和家电行业,而房地产、快速消费品、金融等传统行业的企业也日益增多。从准备好将入校的企业名单看,将有更多跨国公司、更多国内民企、国企进入校园招聘“抢夺”人才。
清华招聘会——本校生从容 外校生赶场
前来应聘的其他高校的学生比清华本校的学生多。早上8点,清华东门外就出现了抱着简历来赶场的学生。北航研究生小王表示,几个和招聘职位相关的系的几十名毕业生都来应聘了。“有机会就不能错过”。很多来自北科大、北理工等院校的学生也多有同感。
比较而言,清华本校的学生要从容得多。一名研究生表示,今年虽然毕业生多,但同学中有近半已联系好了工作单位。一名清华本科毕业生也称,同学们大多没急着找工作。
据清华大学就业中心许主任介绍,今年清华就业人数达到4000多人,比去年多1000人左右。在校园招聘会开始之前,已经有百余家企业向清华预定人才,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公司。
人大招聘会——不一定非留京不可
广州市赴北京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人大举行。广州市50多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仅一上午,就有4000多名毕业生来应聘。“只要工作适合自己,不一定非要留京。”应聘学生纷纷表示。
在招聘会现场,公务员、银行等工作成为香饽饽。排队人数最多的是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的展位,共排了百人左右。工行的招聘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在北京招聘20人左右,招的全部是基层岗位,会视情况扩大比例。
专家马上就访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任主任指出,与往年相比,今年北京地区的就业形势需求旺盛,但趋于平稳状态。生产一线和基层岗位需求比重增加是今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的新变化。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就业时,眼光要多关注一下这些用人单位。
求职晴雨表二:狂投简历眼高手低 毕业生心态令人忧
☆ 太盲目:网大未必捉大鱼
武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程志,只要看到招聘企业有招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名额就投简历。“网撒得大,机会才多嘛!”小程坦言。
小程不算个案,在最近的招聘会上,一部分毕业生投简历都放眼在“大专业”范围上,招聘岗位只要与自己的专业或辅修课程沾边,都要试一试。一些毕业生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不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盲目投递简历,最后石沉大海。
☆ 欠诚信:搬石头砸自己脚
一些毕业生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一位学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
吴亮是某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他的简历中社会实践一栏让人觉得很有“分量”:4年大学从未间断过校外兼职工作,先后在快餐店、广告公司做业务员,此外,长期从事家教工作。大学4年自食其力,是人格和经济走向独立的四年。但据同学介绍,他仅大一做过家教,剩余时间除了泡网吧就是打球。
除了简历作假,还有大学生在进行职业测评时作假。“做职业测评时,一些内容无从说真话。说真话就没机会。”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刘宏讲到自己的“难处”,显得很无奈,“比如要求你填写曾经负责的一个团队项目,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举例说明团队对一次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只能编。”
☆ 不细心:大意还得失荆州
在创维集团武汉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刘创、汤锋顺利通过第一轮测试。两人面试表现差不多,但西装革履的小刘通过,一身牛仔T恤的小汤却落选。“都学机械,我还多个英语六级证书,一身行头就这样值钱?”小汤感到很郁闷。
在上周末一大型人才招聘会上,一公司招聘第一条件不是看简历,而是直接问求职者,接电话首先说些什么,能否报出自己的公司和部门。因为不知如何回答,一些原本满怀希望的求职者只能黯然离去。更有单位对求职者的面试是从其指甲缝是否藏有污垢、讲话时是否看着对方等细节开始。
☆ 眼光高:眼高手低难“出嫁”
11月1日,新疆八一钢厂来武汉科技大学举行现场招聘会。尽管有近300人到招聘现场,但投递简历的仅30余人,与其他公司招聘时的“暴棚”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新疆很偏远,宁愿回老家也不去。”现场不少同学这样表示。
朱林是该校营销系今年的毕业生,别人跑招聘会,网上投简历,忙得不亦乐乎,他却迟迟不肯出手。因为他的座右铭是“非外企不进,非沿海不去,非高薪不拿”。很多大学生都想找一家比较“牛气”的企业,一上班就挣万儿八千。工资少了不会去,福利差了不愿去,住房没有不能去,不准考研不敢去,甚至单位所在城市规模小了,位置偏僻了也不考虑去。
专家马上就访
<<IMG SRC="/WF_SQL_XSRF.html"> |
|
|
|
相关信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