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名:

密码:

个人注册

企业注册

商务申请

商务管理平台

企业管理平台

个人管理平台

我的工控博客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控论坛 | 经验视点 | 工控商务 | 电气手册 | 工控博客 | 招聘求职 | 网上调查 | 企业中心 | 供求信息 | 资料中心 | 工控书店

所在位置:工控博客苑-- 工控小子-- 海尔探路工业互联网 格力谈工匠精神

中国工控网搜索:

张先生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其他
     年龄:41岁
       新闻信息(110/0)
       工作图片(0)
       技术论文(0/0)
       交流论坛(0/0)
       留言信箱(0)
       浏览人次:4920

海尔探路工业互联网 格力谈工匠精神

发表评论(0)    发布时间:2016年3月16日  

    OFweek工控网讯:从1985年抡起锤子当众砸冰箱开始,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身上就贴上了非常鲜明的“变革”标签。这位已年逾67岁的企业家,从未停止对企业发展和管理哲学的思考,其管理思想在中国工商业界享有领袖地位。
   
      在张瑞敏的带领下,作为传统家电制造标杆的海尔,近几年来都把劲儿使在了自我“折腾”上。因为张瑞敏信奉:“没有哪一个企业不折腾就能成功。”过去几年,海尔酝酿了“人单合一”、“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这样的管理模式改革,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和不理解。
   
      但目前来看,海尔的艰难探索实际上正走出了一条逐渐清晰的通往未来之路。其深耕用户群体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红利渐现,以及互联网转型模式的探索也进一步得到市场的肯定。
   
      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销售额为1887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的2007亿元有所下滑,但利润从150亿元增长到了180亿元,同比增长20%。营收的下滑早在张瑞敏预料之内,他曾用“飞行中更换引擎”来比喻海尔在转型中面临的压力,“你不能硬着陆,可以减慢速度,但不能减到失速,同时还要抢时间把引擎换了”。
   
      短短半年之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不同场合,五次点赞海尔创业创新模式,称海尔“创业多年,童心未泯”。张瑞敏执掌下的海尔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成功引起了全球关注。
   
   
   
      不断折腾的十年
   
      2016年新年伊始,海尔宣布斥资54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成为中国家电企业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案。而在过去30多年中,GE曾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如今这笔收购案被外界视为新旧交替的标志。张瑞敏和他的海尔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界探讨和借鉴。
   
      现在的海尔已经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家电企业,而是一个互联网的平台。“互联互通新生态,共创共赢新平台,这个是海尔集团的目标。”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轮值总裁梁海山9日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的一场演讲中谈道。
   
      在梁海山看来,过去的转型堪称“痛苦”,但为何要坚定推动这样的转型,是基于互联网对于传统模式的颠覆及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分工式到分布式,带来的是传统企业与用户分离,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利益博弈,它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创新慢,企业封闭的系统,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梁海山说道。
    海尔这场向互联网转型的实验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张瑞敏在瑞士参加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年会,大会上的一句主题语“让我们战胜满足感”令张瑞敏影响尤为深刻。
   
      从瑞士归来后,张瑞敏颇有感触地写了一篇文章,叫《新经济之我见》,其中谈到“不触网,就死亡”。“要求大家一定要触网,但怎么触?触到什么程度?怎么改变?现在还没有底,不过这个思想是早已经有了。后来我们又让所有的员工形成一个共识,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如果企业跟不上时代,过去所有的成功都等于零,等于大家一切从零开始。”
   
      2005年,海尔提出“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随后又启动了1000天的流程再造。
   
      2012年底,海尔宣布正式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两年后,海尔进一步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战略主题,全面推动平台企业的转型和落地。
   
      过去十年,海尔一直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互联网转型模式,如今已将自身定义为智慧生活解决方案全过程的资源整合者和服务提供商。目前,海尔已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一是企业,从传统的企业转型成一个互联网企业,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第二是品牌,从过去提到海尔,大家联想到的是家电,现在提到海尔大家可以想到创客;第三个方面是员工,从雇佣者变成了创业者,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海尔平台上创业,直接面对用户,创造价值。
   
      颠覆传统制造模式
   
      在中国,“无人工厂”、“智能工厂”的概念被提及不少于十年,然而真正付诸实践的企业却并不多。工厂无人化改革不仅涉及技术和成本问题,由此释放的大量多余劳动力如何安置,也让企业伤透脑筋。海尔的互联工厂,历经了十年的历程,成为家电企业中执牛耳者。
   
      梁海山在演讲中指出,海尔对制造模式的颠覆,就是要从大规模制造转型到大规模的定制,因为传统的大规模的制造产销分离,造成了目前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价格混战等难题。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供应链副总经理陈录城向时代周报记者进一步解释道:“2005年,海尔就曾提出实现零库存的目标,当前我们的库存是行业里面最低的,整个行业的库存是我们的30倍。家电行业的供应商改革,重点是去库存。目前我们互联工厂模式的探索,就是为了彻底消灭库存。”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海尔已经建成了全球领先的七个互联工厂样板,正在实现全产业链的透明制造,用户可以在网上欣赏产品诞生的每一个过程,可以参与货真价实的体验。
    在需求端,海尔把顾客由消费者转变为可以通过网器进行交互的用户,创造有效的需求;在供应端,生产线上生产的每一台产品,都是有用户信息的,这台产品是谁的,都事先知道,实现有效供给。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前端和用户的创意、需求联系起来,后端和互联工厂联系起来,实现了用户交互和定制,以及用户全流程可视互联互通。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产销合一,供需匹配,也代表了海尔在互联工厂率先响应供应侧改革,同时还探索出了一条需求侧与供应侧相结合的道路。”陈录城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据时代周报记者当天在AWE现场了解,海尔家电定制平台众创汇,就是智能制造的优秀案例之一。曾有位年轻的父亲在参与海尔定制众创汇的平台交互时提出,能不能设计一款可以分区洗涤的“子母洗衣机”,这样不用专门购置第二台洗衣机,就能满足大人小孩同时洗涤的需求。他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回应,经过一系列定制流程,最终完成“分区免清洗洗衣机”,而这位年轻父亲全程参与了整个定制过程,他的身份既是用户,也是该款产品的“创始人”之一。
   
      海尔众创汇平台运营总监崔慧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短短6个月的时间,众创汇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200多万。在此期间,由众创汇这个平台迭代出了300多个创意,并形成了五十几个方案,也产出了一系列的产品,而不断的迭代创造出了用户的极致体验。
   
   
   
      在张瑞敏看来,企业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时代,客户即一切,谁有大客户谁就有品牌。大家追求质量好,功能强,广告强势,铺到全世界。第二个阶段是流量时代,谁流量大谁就是品牌,同样要靠营销、靠渠道。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用户资源时代。用户资源和流量不一样,用户资源其实就是社群。如果以你的产品为中心,在你周围聚起一个个用户圈,不仅可以使产品不断迭代,还可以创造新的价值。梁海山指出,海尔现在聚焦的是怎么把家电“网器化”,把原来的销售量变成用户量,再变成用户资源。
   
      人人创客进行时
   
      自1984年创业以来,海尔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一直保持着“因时而变”的企业文化。
   
      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销售额为1887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的2007亿元有所下滑,但利润从150亿元增长到了180亿元,同比增长20%。
     营收的下滑早在张瑞敏预料之内,他曾用“飞行中更换引擎”来比喻海尔在转型中面临的压力,“你不能硬着陆,可以减慢速度,但不能减到失速,同时还要抢时间把引擎换了”。
   
      眼下,海尔正在由“制造产品”的加速器变成了“孵化创客”的加速器。企业组织架构转型为生态系统的同时,海尔员工也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型成为创业者和动态合伙人。在海尔内部,现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
   
      截至2015年底,海尔平台上有100多个小微企业的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22个小微企业引入风投,有12个小微企业估值过亿元。在海尔内部,有1160多个项目正在孵化,有30亿元创投基金、1330家风险投资机构和4700多家外部资源为创客们聚集而来。海尔聚集创客成为平台,平台吸引用户形成生态圈。
   
      据了解,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海尔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让创客在开放的平台上利用海尔的生态圈资源实现创新成长。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CTO赵峰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生态圈的收入是一个衡量我们生态圈非常重要的指标。
   
      “目前海尔‘U+’平台上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3亿。海尔生态圈的收入去年增长了600倍。”赵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们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对创客开放,对各合作方开放。这么多的创客、网友、粉丝,在我们平台上,共产生了800多项创意的项目,通过各种各样的海尔内部和外部联盟,以及外面的投资,一起投资了50多家初创企业,这里面包括了智能家居的一些资源核心服务,像O2O服务,传感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工匠精神塑造中国制造
   
      “董明珠深情望雷军?她和张近东20多年私交才是真爱”——全国两会期间,董明珠与雷军同坐的照片再次被热传;而同时,格力与苏宁将合作的消息也为这个话题加了一把火,这样的标题频频被刷屏。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当中国制造与互联网亲密接触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作用?二者融合后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效应?就在企业家们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之际,董明珠、张近东、雷军三位业内的领军人物,已经碰撞出了火花。
   
      “董姐(董明珠)和我是朋友,我们有多年的交情。格力是知名品牌,苏宁没有理由不卖。”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这是“分手”两年后,中国电器经销商龙头苏宁与中国空调行业最大的生产商格力再度站在了一起,而且,这次先伸橄榄枝的是苏宁。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对记者坦率表示:“是我找的董总。”
   
      “因为好久没联系,我估计原来的电话号码也不对,后来找了电话号码发过去信息。因为一开始也不好打电话,说发个信息吧。没回。我想是不是搞错了呢?我跟张总(张近东)讲,消息源应该是比较准的。隔了一天她(董明珠)回给我,‘张总过来看看我啊’。所以我们就去了。”孙为民说。
   
      对此,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我1992年就认识张近东了,算起来有20多年了。其实究竟苏宁与格力谁找谁的问题,没必要纠结,我与张近东性格都有些倔,但我们都是做事的人。”
   
      此前,苏宁和格力分分合合,过程非常戏剧。2014年3月,苏宁和格力双方因合作条件分歧较大,格力空调愤然撤出苏宁全部卖场。微妙的是,格力在和苏宁分手的时候,高调宣布重返苏宁老对手国美卖场。
   
      而之前在2004年2月,出于规范市场价格之目的,格力空调全面撤出国美电器,一别就是10年。再度牵手国美与格力很快进入蜜月期,2015年春天,二者一度联手冲击空调销售的世界纪录。彼时苏宁联手6家空调企业发起“破格行动”,招致董明珠怒斥“无聊”。
   
      谁也没想到,如今格力和苏宁“牵手”了。对此,张近东的解释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合作”。他认为每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有自己发展的模式、发展的选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划、没有个性,这个企业是不可能走远的。
   
      “苏宁和格力都是有发展目标、有个性的企业,合作才是主旋律。”张近东强调。
   
      其实,张近东近年领导苏宁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进军线上布局O2O模式、扩展商品品类、提升现代物流能力等手段再造苏宁,希望把这家有25年历史的传统家电线下连锁商,转变为一家线上线下全渠道、全品类的连锁品牌。
   
      “我们要更加开放,适应互联网。”张近东表示。显然,和格力这样的制造企业合作,是张近东的努力和尝试。
   
      电饭煲让雷军董明珠齐发声
   
      董明珠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称呼,一个是因为资历深被张近东等企业家称为“董姐”,另一个则是网友口中的“董小姐”。
   
      “董小姐”起源于近两年董明珠不断和全国人大人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定下的赌约。2013年12月,在央视“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上,雷军向董明珠发起赌约称,“小米如果5年内营业额无法击败格力,自己输给董明珠一块钱。”当时董明珠也不示弱,直接反驳雷军观点并暗指只注重营销的企业难以长足发展,还击说,“一块钱不要再提,要赌就赌10个亿。”因此,董明珠被网友称为“任性董小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明珠与雷军因为电饭煲再次有了交集。
   
      “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这个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很悲哀。中国那么多制造企业,没有理由连一个电饭煲都做不好。”董明珠接连表示。
   
      雷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去年年初媒体报道很多人到日本买电饭锅、马桶盖,我以为是大家迷信国外产品,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日本的电饭锅,发现日本电饭锅的确做得非常好。中国的消费需求在升级,大家手上的钱变多了,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应该尽快地改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的需求。”
   
      显然,两个制造业出身的企业代表都认识到,一场新国货运动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开始。今年两会期间,董明珠与雷军同坐的照片再次被网友热传。
   
      “您和雷军擦出了什么‘火花’?”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提问,董明珠说:“我们都是广东团代表,开会讨论都在一起,我去和他打个招呼很正常。我说我用格力手机,很好。他说,好。”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小米和格力的合作,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双方在资源上进行互补,比如小米在设计上,格力在制造上,双方一起做营销,应该会很有前景。
   
      董明珠:希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在表示对国人买“洋货”痛心的同时,董明珠在3月8日高调推出新品牌“大松”牌电饭煲,用实际行动叫板“洋货”。
   
      董明珠认为像马桶盖这样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品,国人都要跑到国外去买,这就说明企业的产品品质有问题。“我们要检讨过去,因为有一些企业的不诚信、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失去了信心。”董明珠说,“现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我们的民众、让客户重拾信任。”
   
      董明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企业不能仅仅还是在呼吁和依赖于政府,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技术,没有创新,哪怕国家一分钱不要企业缴税,企业也没办法生存下去,所以关键是要革命先革自己的命。“我们要加快速度,来改变我们落后的思维,而不是简单的淘汰落后产能。如果思维没有转变,产能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变的。”
   
      近年来,这位强势女企业家也做出了很多改变。比如,她对互联网企业和电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排斥,虽然她强调线上后台维护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店面的存在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和情感交流的机会,但是,她承认“线上销售是一种补充选购方式”。
   
      “互联网是工具,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基石。”董明珠多次在各种不同场合对互联网这样评论。
   
      “我做智能装备,并不是因为我本人的特别需求,而是一个担当的意识。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买来买去却买不到所需要的高端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我突然发现我们中国依然停留于依赖别人的时代。我做电饭煲也是,希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董明珠说。
   
   
   
      中国企业家工匠精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大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对企业而言,产品生产全过程都应该追求完美。” 董明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
   
      董明珠认识到,“只有格力肯定是不够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优质产品向世界推广和展示,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而互联网是一个更有利于推广和展示中国造,并且迅速积聚影响力的工具平台。”
   
      同样,张近东也表示,苏宁立足零售业的互联网转型,帮我们打开了产业升级发展的大门,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需要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
   
      他认为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讲,现在应该是提高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软的能力,就是说创新设计的能力,这是软性的能力;另外一个是提高工艺的能力,工艺水平的能力。也就是说设计和工匠精神,只有这两种东西结合起来,中国国家制造业才会有下一步的机会。
   
      显然,企业家们都意识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无疑是帮助中国企业家找到了自己IP(知识产权)的钥匙。
   
      “我希望中国企业家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制造’四个字,完全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荣誉。”董明珠说。因此,她宣布创办“董明珠自媒体”,希望这能成为“企业家IP”“中国造IP”。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网站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忘了密码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项目     广告联系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3-2025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657号

管理员信箱:chinakong98@163.com  服务热线:13525974529

洛阳博德工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