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螺旋上料器轴承位磨损、在线修复、碳纳米聚合物材料
一、设备背景与磨损问题概述
螺旋上料器(又称螺旋提升机)作为工业生产中关键的物料输送设备,主要由料箱、设备本体、出料口及驱动装置等核心部件构成,广泛应用于倾斜工况下粉状、颗粒状及小块松散物料的输送作业,尤其在粮食加工、饲料生产等行业中,承担着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高效转运任务,是保障生产线连续运转的重要环节。
然而,螺旋上料器长期处于低转速、大扭矩的严苛工况环境中,轴承位作为设备传动的核心接触部位,极易因持续的载荷冲击与摩擦作用出现磨损问题。以某造纸公司现场设备为例,经专业测量发现,其螺旋上料器轴承位磨损量已达 1mm 左右,且设备轴体长度较长,拆卸过程复杂、耗时久,不仅会大幅延长停机时间,还可能因拆卸操作对轴体造成二次损伤。基于这一设备特性与现场痛点,索雷工业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了采用工装修复工艺进行现场修复的解决方案,有效规避了传统拆卸修复的弊端。
二、传统修复工艺的局限性分析
针对螺旋上料器轴承位磨损问题,传统在线修复工艺主要分为现场电刷镀工艺与打麻点修复两种,但二者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明显局限,难以满足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需求:
(一)现场电刷镀工艺
该工艺的核心优势在于可实现设备的在线修复,无需对设备进行整体拆卸,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停机初期的准备工作。但从修复效果与适用性来看,其缺点极为突出:电刷镀涂层的厚度存在严格限制,常规情况下单次刷镀厚度不得超过 0.2mm,若轴承位磨损量超过 0.2mm,不仅刷镀效率会呈几何倍数下降,需反复多次刷镀才能达到目标尺寸,且过厚的刷镀层内部应力会显著增加,在设备后续运转过程中极易出现涂层脱落现象,导致修复部位再次失效,使用寿命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磨损问题。对于磨损深度达到 2-3mm 的严重磨损情况,该工艺更是无法满足在线修复需求,适用性受限。
(二)打麻点修复工艺
打麻点修复本质上属于应急性修复手段,仅适用于磨损程度极轻微的临时处理场景。其修复原理是通过在轴承位磨损表面打出密集麻点,利用麻点与轴承内圈的点接触实现临时配合。但在设备实际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大负荷工况下,点接触的受力面积极小,麻点部位会迅速产生疲劳磨损,短时间内便会再次出现间隙过大、运转异响等问题,修复效果的耐久性极差,仅能作为设备紧急停机时的临时过渡方案,无法替代专业的长效修复工艺。
三、索雷碳纳米聚合物材料技术的修复优势与应用
面对传统工艺的局限性,索雷碳纳米聚合物材料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材料性能与创新修复工艺,为螺旋上料器轴承位磨损问题提供了高效、长效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原理与修复工艺
索雷碳纳米聚合物材料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碳纳米聚合物材料优异的机械性能 —— 包括高强度的粘结力、出色的抗压性能、抗磨损性能,以及可媲美金属的弹性变形能力,结合针对性设计的修复工艺,实现对传动部位(如轴承位)磨损的在线精准修复。
其修复流程简洁高效,主要分为七大步骤:测量磨损尺寸—制作工装—表面处理—调和材料—安装工装—拆卸工装—装配。整个修复过程无需对设备进行大量拆卸,操作便捷。
(二)技术核心优势
相较于传统修复工艺,索雷碳纳米聚合物材料技术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修复效率高,常规情况下可在 8-24 小时内完成从测量到装配的全流程修复,大幅缩短设备停机时间,降低企业因停机造成的生产损失;二是修复效果持久,材料的高粘结力与抗磨损性能可确保修复部位长期承受工况载荷,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三是适用性广,不受磨损量大小与轴体长度的限制,无论是轻微磨损还是较严重磨损,均可通过定制化模具实现精准修复,且无需担心拆卸带来的二次损伤问题。
四、索雷技术现场应用案例与修复过程
(一)案例概况
2016 年 11 月,索雷工业与某大型造纸企业达成合作,针对该企业螺旋上料器轴承位磨损问题提供现场修复服务。该企业设备因长期运行,轴承位磨损问题已严重影响物料输送效率,若采用传统拆卸修复方案,预计停机时间将超过 3 天,会对企业生产计划造成极大干扰。索雷工业凭借碳纳米聚合物材料技术,仅用 4 小时便完成了设备的现场修复,修复后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企业使用要求,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检修成本,还最大限度缩短了停机时间,得到了企业管理层与设备部门的高度认可。
(二)现场修复全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