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现代农业杂志文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
|
|
【提要】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在高质量的发展新路下,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给国内学界的研究提供了从实践到认识的多角度视野。随着科学技术逐步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去完善生态治理体系,避免技术指标下的违纪作假行为等一系列现实的展开,就变成科技哲学需要反思的问题,所以从科技哲学视域去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哲学;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分析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新时代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形成的,其核心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六项原则”“五个体系”等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平衡所提出的新思想。在哲学思想中主要包括生态唯物论、生态世界观、生态辩证法、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审美观。其哲学思想是基于自然界具有客观性的基础上去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强调我们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统一的生命共同体,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去转化思路,在相互制约中去实现协同共进。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认清人民未来发展权益的重要性才能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传承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并结合时代背景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中,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前提和基础,人化自然永远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的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从而防止出现物质变换断裂,造成外在表现的生态危机。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道法自然”“仁民爱物”“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也都是从万物生长的意义上来谈天地乾坤。中国古代哲学中也不乏自然规律性总结思想也都在质朴睿智的自然观中得以开展实践活动,更影响着现代人在顺应自然中进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从而达到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作用,可以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
二、科技哲学视域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自然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产生了正负效应,也使人类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与批判。马尔库塞指出“今天,政治权力的运用突出地表现为它对机器生产程序和国家机构技术组织的操纵。发达工业社会和发展中工业社会的政府,只有当它们能够成功地动员、组织和利用工业文明现有的技术、科学和机械生产率时,才能维持并巩固自己。”所以在这样一个日益自动化、智能化的科技背景下,垄断者通过扩大再生产加速高额周转利润,扩充消费市场,从而产生了一个高消费、高速率的异化社会。而对自然的加速索取,也就造成了更进一步生态破坏,与治理不及时的恶化环境,这也正是后工业时期所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从客观性去分析就是科技所产生负面效应。在后工业文明问题突出后,人类逐渐应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新时代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思考的场域,开始关注技术发展的双重性,从而缓和了人类与自然生态失衡的尖锐矛盾。如新能源的开发、新型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等,在节约自然资源、治理主态污染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随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政府也采取了各样的政策与措施对生态标准进行把控。但在建设过程中,科技的运用除了解决基本污染处理的问题外,还在监督过程中出现了科技应用失衡的问题。
(二)科技进步带来的环保监测困境
进入21世纪的科技时代后,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开始转变为以科技、先进设备运作为主的科技模式。在这一时代中,环境检测设备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大大提高了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化。但与此同时,硬性指标所造成的技术性指标造假问题也不绝于耳。近几年,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层出不穷,企业通过肆意修改在线监控数据,稀释排放污染物,人为干扰采取装置等方式,伪造自己“达标”的假象等造假行为。而在河流湖泊治理方面,山东省潍坊市围滩河在综合整治过程中为了快速完成整改任务,未按整改方案要求开展控源截污工作,依赖投放药剂、曝气沉淀表面治污。特别在2018年的7月验收前后,水质到达V类,满足整改要求,但8月以后,水质又开始恶化,11月督查结果水质均为劣V类,其中氨氮浓度最高达到44.2mg/L,超标21倍。导致近一年来,耗资4700余万元的河道治污工程基本未见成效,验收后水质“回到从前”。安徽省碧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按有关技术规范运维部分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施;山西临汾被发现多次人为干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国务院督察组在湖南株洲检查时发现,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将水质监测探头矿泉水瓶等等问题,屡见不鲜。“政府为主导”是对政府在环境治理体系中地位的准确界定。在中国环境治理的艰巨任务面前,政府在领导、组织、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与问责的路径探析辛庆玲)本是想以政府环境责任审计与问责机制的建立倒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实践的拓展,但结果却是生态环境部所通报的多起在环境、水体监测数据作假案,倒逼与反倒逼之间的科技较量是企业甚至政府公信力的一次次丧失,更是生态环境的一步步恶化。环境检测单一地依托于检测技术,并进行短期内的效验,最终的结果依旧是停留在表象的科技进步,也使科技进步带来了环保监测的困境。
三、对科技的哲学思考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和企业是科学技术的两家最大股东,它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当地、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减弱技术的负面效应,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在这些生态问题突出问题中我们应当承认科学技术的负载价值,但不应由此认为所有的生态问题都应该由科学技术来负责。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是最基础、最直接、最见效力的因素。所以,在坚持绿色方针、发展绿色科技中解决生态问题。在生态领域的技术运用,其合理性体现在技术发展既要体现物性又要合乎人性,即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人类发展的真正需要与目的。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的人类生存发展,号召全人类团结起来坚决抵制那种反自然、反人道的恶意工业化行为。技术的发展如若违背客观规律,技术的应用必将产生社会负效应,这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与生态建设。当然,不管发展如何曲折,科技哲学的最高目的仍旧是造福社会,为人类科技活动提供思想规范。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时,也应依照人类的所需,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事物的发展符合规律性与人的主体性。这样才可以用正确的方法论去指导生态领域的环境治理问题,完成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
|
|
|
相关博客新闻: |
|
相关技术论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