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名:

密码:

个人注册

企业注册

商务申请

商务管理平台

企业管理平台

个人管理平台

我的工控博客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控论坛 | 经验视点 | 工控商务 | 电气手册 | 工控博客 | 招聘求职 | 网上调查 | 企业中心 | 供求信息 | 资料中心 | 工控书店

所在位置:工控博客苑 -- 投先生工控博客 -- 新课程杂志投稿文章:高校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理论分析

中国工控网搜索:

投先生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教授
     年龄:36岁
       新闻信息(2/0)
       工作图片(0)
       技术论文(97/1)
       交流论坛(0/0)
       留言信箱(0)
       浏览人次:5995

新课程杂志投稿文章:高校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理论分析

发表评论(0)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31日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高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但由于网络舆论平台的种种特性,高校在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借鉴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基于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架构,构建便于统筹管理、权责明确、发扬基层民主的网格化舆情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统筹管理作用和基层单位的民主自治作用,将有助于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及其它相关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种治理模式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权利部分让渡的理念,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系统,依托“对城乡管理服务单元进行科学划分”,构建网块式的社会结构单元,从而实现“党政善治、社会共治、基层自治”的目的。目前,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上来看,这种管理模式无疑是的传统社会管理双轴体制的重要更新和完善,众多试点城市和地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效果[1]。借鉴这种管理理念,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也给予了新的启发。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与借鉴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第一,作为青年学生集中受教育的场所,高校在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素质水准等多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及自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师生群体在网络平台中所产生的信息需求、学习与娱乐需求等差异化被进一步放大,这种差异化来自于思想、情感、兴趣这些内在的因素,表现为网络舆论的纷繁复杂,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网络舆情问题。从实质上看,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相对隐蔽性、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管控体制的滞后性等多方面[2]。这些因素,与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所要解决的社区(住区)开放性、人员流动性、传统管理模式的被动性等问题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从目的上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网格化社会治理都是以一种确定性的方式,达成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有效管控。两者具有同向性。第二,从管理的内在要求来看,高校网络舆情与社会有效治理都面临着“疏”与“堵”两种方式的运用和选择。当然,集合诸多论者及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有着较为一致性的答复,即要实现疏“正”与堵“非”的结合,充分发挥“疏”的正面引导作用,相对减少粗暴的“堵”的限制作用,才能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效能[3]。因此,从内在要求上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网格化社会治理都是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受众的主动性,从而提升管理效能。两者具有一致性。第三,从可操作性上来看,高校的人员结构相对稳定,师生以专业方向为纽带划分为相对集中的多个群体,并具备基本一致的知识结构、学习诉求,这样的划分较之于社会管理中的街道、村居区划在年龄结构、认知水平上更为整齐,这就为人员的网块划分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高校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模式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目标、内在要求、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借鉴网格化治理理论,我们来对高校如何有效实施网络舆情的网格化管理做一些探讨,网格化管理除了要实现化整为零,更要突破分权自治,实现预防为主、还权于民,强化基层自治。这种理念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高校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架构
   
      在网格化管理理论中,每一个网块既是相对独立的自治单元,又是整体的组成部分,信息分析与监测是维系整体与局部的纽带。联系到高校网络舆情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应适当的增加整体监控和引导的权重,同时,也应在正确引导和强化网块单元的自我认知、自我监督、自我处理的能力。对此,一是要建立并完善责任人制度,组建学校校、学院(或专业)的两级责任人联络机制;二是要强化直接服务于学校层面的舆情监督与处理的信息监测体系;三是要建立及强化学校、学院(或专业)的两级舆情管理员、舆情引导员队伍;四是要形成并完善学院(或专业)的舆情问题议事处理机制[4]。
   
      (二)高校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的处置机制
   
      根据高校网络的舆情发生的性质,以及影响波及范围,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层级:一是政治倾向类舆情;二是热点信息类舆情;三是突发事件类舆情;四是学校内部问题类舆情。需要注意的是,舆情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酝酿和扩大的过程。因此,针对性的准确定位舆情来源与指向、及时有效的处理、研判舆情的发展方向是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三)网块民主处置舆情问题的策略
   
      对于网块中发生及发现的舆情问题,网块责任人当根据舆情的性质、影响以及次生影响给予科学、果断的判断,对于政治倾向类、热点信息类、突发事件类舆情,应第一时间上报学校舆情监管部门,并根据学校领导和决策层的要求迅速进行处置。另一方面,对于学校内部问题类的舆情,网块责任人除上报学校舆情管理部门之外,应充分发挥内部舆情管理人员的民主议事作用,利用行政部门、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民主商讨、民主决策,在维护意见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对舆情问题进行妥善解决。
   
      (四)高校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的危机舆情处理策略
   
      对于危机舆情以及其有可能产生的网络动员效应,由于危机舆情中非理性意见的传导,有可能会导致“群体无意识”的盲从和线下串联,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举全校的监控力、决策力、执行力予以严肃处置。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一是要发挥学校对各舆情网块的整合协调作用,周密研判、紧扎口径、牢抓话语权,及时发掘正面引导舆情良性发展的意见领袖;二是要发挥舆情网块的民主议事作用,努力凝成符合大局利益的基层民意;三是要利用新技术手段及时跟踪、及时发声、及时反馈,加强正面信息的引导和宣传,努力转移或扭转群体负面舆情热点[5]。
   
      三舆情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及网格化舆情管理的工作重心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处置方式,仍处于应对的地位,导致在面临舆情事件时的被动局面,这是网络舆情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要真正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切实有力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观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对重大问题、是非问题、原则问题的判断力,强基固本、守正笃实,形成抵御舆情事件不良影响的自觉,才能使一些舆情问题难以传播,自消自灭。这也是我们网格化舆情管理机制的工作重心。应当明确的是,作为一种管理和动员机制,网格化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应对机制,也是一种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和巩固高校网格化舆情管理,可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提高对网块的整体管理和协调水平。学校层面应在明晰舆情网块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各网块的整体指导和监督,避免网块间的“短板”和不均衡发展。二是提升网块内部民主议事水平和宣传教育能力。利用网块内成员的共同知识基础以及内部向心力,增强网块对不良舆论的整体抵御能力。三是加强信息传播及监测的网格“并联”。信息技术部门除了要完成对网络舆情的监督监测,为学校舆情处理决策提供实时的信息外,还应积极发挥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及时消除网络中的舆情端倪,并结合学校舆情管理部门的决策,在网块间实时传递正面信息,以起到扬正抑负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网格化管理以其可操作性强、责任明确、发扬基层民主、便于统筹管理等特点,与高校工作实际情况多有契合之处。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有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准确掌控和良性引导,也将对高校改进和提高其他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提供新的渠道和思路。同时,网格化管理所倡导的民主议事、自主治理也将进一步高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推进整体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新课程杂志整理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网站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忘了密码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项目     广告联系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3-2025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657号

管理员信箱:chinakong98@163.com  服务热线:13525974529

洛阳博德工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