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名:

密码:

个人注册

企业注册

商务申请

商务管理平台

企业管理平台

个人管理平台

我的工控博客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控论坛 | 经验视点 | 工控商务 | 电气手册 | 工控博客 | 招聘求职 | 网上调查 | 企业中心 | 供求信息 | 资料中心 | 工控书店

所在位置:中国工业电气自动化招聘求职网 -- 从招生的“工冷文热”现象看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工控网搜索:

从招生的“工冷文热”现象看大学生就业难

发表评论(5)   发布时间:2009年4月10日  

    人们常说的泡沫经济并非仅对经济领域而言,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其中一些热门文科专业扩招的泡沫由聚集到开始破裂,已经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若以文科和理工科两大类划分,这几年高校文科毕业生就业难度远大于理工科毕业生,且文科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2007年3月24日《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报道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靠“灰色技能”如读《厚黑学》、练酒量、拉关系来找工作,而所列举的这些热衷于“灰色技能”的大学生就业事例,竟然全部是文科生。
   
    笔者认为,文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文科过热,具体表现为文科热门专业报考过热和过度扩招。从高校方面来说,自高校扩招以来,不少高校不管自己是否具有培养能力,一哄而上新办或扩招文科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法律等。使这些文科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大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有些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足10%,待业和隐形失业现象十分普遍。
   
    人们所常说的泡沫经济并非仅对经济领域而言,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其中热门文科专业扩招的泡沫由聚集到开始破裂,已经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经济类专业扩招的泡沫
   
    文科生就业难度最大的当属仍十分热门的经济类专业如经济学、会计、金融、外贸等。在很多家长看来,既然当前和今后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需要大量经济类专业人才。这个想法本无可厚非。但如多数家长持这种看法,必然产生“撞车”现象。经济类专业本是好专业,但读的人太多,也会“货多不值钱”。
   
    会计学专业算是普通高校文科经济类专业严重过剩的一个典型,现在全国有500多所高校设置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近40万人。换句话说,平均每10名在校大学生中就有1名学会计专业。而目前我国已有1200万人的会计职业大军,可以说异常庞大,于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严重积压过剩就不可避免。在各地人才市场,往往一个会计招聘名额就会引来几十名毕业生应聘,绝大多数应聘者无功而返。
   
    1992年,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200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10倍,但社会需求反而因金融体制改革而大幅减少,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裁员,进人门坎儿越来越高,本科生几乎很难找到工作。
   
    管理类专业不宜直招高中生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认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学管理的最大弊端在于他(她)没有在企业呆过一天,对企业一无所知,毫无实践经验。在大学空学四年管理理论,是无法真正掌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其实,管理与技术、生产是不分家的,可没有在企业呆过的高中学生,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生产,难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所以,管理专业不宜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而应从有3至5年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中招收比较合适。
   
    然而现实中,高校的管理专业不仅直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而且招生规模偏大。2004年,普通高校管理专业新生录取额竟高达50多万人,而工科录取额才100多万,社会怎能容纳得了这么多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生产的“管理人才”。2004年二季度,广州的管理人才求职者与岗位空缺比例高达101∶1,即101个人只有1个岗位。
   
    新闻类本科专业点一年激增202个
   
    同经济学、管理、法律等专业一样,这几年新闻专业一直很热,考生受“无冕之王”的诱惑,纷纷报考新闻专业,不少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大。2000年—2004年,5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70个。2005年底,教育部高教司登记备案的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激增到661个,仅一年时间就增加了202个专业点。
   
    从每10年增加10个,到每年增加70个,再到一年增加202个,以致综合型大学都设有新闻学专业。如此超常规发展,使全国普通高校新闻专业在校生多达13万人,每年的毕业生多达3万人。毕业生的供大于求,使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在2004年南方报业集团招聘中,出现了4万多学生竞争200个职业的局面。据《21世纪人才报》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0%左右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没有进入这一领域,要么转行,要么找不到工作。
   
    英语(Q吧)专业供大于求态势明显
   
    这几年英语专业扩招幅度很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招收本科生人数为87808人,2004年则急剧上升到102388人。2004年的毕业人数为53466人。而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布的2005年外语类人才总需求量仅23269人,其中本科生为14948人,这其中还包括三分之一非英语的俄、德、法、西、葡等小语种的人才需求。
   
    文科中英语专业本是好专业,但学得人太多也会过剩。且不说高校英语专业在校生高达几十万,而且英语还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全国有近1亿成人和近3亿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社会上各种外语培训班多如牛毛。再加上浩浩荡荡的出国留学大军,中国哪容得下这么多的英语人才。
   
    除了俄、德、法、西、葡等小语种外,英语这个大语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英语专业供大于求的态势非常明显,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法律专业近半数毕业生找工作难
   
    这几年法律专业扩招幅度很大,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达400多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目前,法律专业硕士点已由最初的8所院校增加到了45所,已培养出1万多名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在校生约为2.5万人。2005年报考法律硕士的考生人数列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第三位。
   
    法律专业毕业生太多,必然导致就业困难。这几年,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大中城市,因为大中城市的法院、检察院早就人满为患,基本上处于超编状态,稍有名气的律师事务所通常只要研究生(Q吧) 。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只能不情愿地进入县一级的法院、检察院及公安局,或改行到中学去当政治教师。即使如此,法律专业就业率也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近半数学生难以找到工作。
   
    现在连一些法律教育权威也意识到过度扩招所带来的问题,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对扩招的评论是“学法之人如过江之鲫,法律文凭贱如粪土。”(2007年6月14日《南方周末》)。
   
    对热门文科专业的追逐从本科到硕士,从国内到国外
   
    文科本科生就业困难,于是相当数量的文科本科生去考研(Q吧) ,文科专业不仅本科报考热,考研也同样热。同文科本科专业扩招一样,文科专业研究生也大幅扩招,于是文科研究生中除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是学不同专业的复合型研究生就业形势好一些外,多数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学同一个文科专业研究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2006年4月27日,《参考消息》以《中国需要这么多经理吗》为题,报道了中国自费留学生在英国大学中管理、商业、金融等热门文科专业扎堆的现象。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媒管理专业,2005—2006年硕士班14名学生中竞有13名来自中国。在一些英国高校的MBA班上,中国学生占到近90%,在其他管理、商业、金融类专业,即使中国学生不能占到50%以上,至少也在外国留学生中占有最大比例。2005年2月18日,法国使馆新闻处向媒体透露,在赴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40%的学生选择经济及管理类专业学习。学的人太多,学成归来在国内找不到中意工作的大有人在,使“海归”变成了“海待”。由此可见,对热门文科专业的疯狂追逐已开始向国外转移。
   
    热门文科专业热招浅析
   
      热门文科专业如此大规模的扩招,究其原因,一是源于高校盲目设专业的短期行为,社会上热什么就招什么,而不是慎重地考虑本身的培养实力;二是文科专业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对实验设备等硬件有着很高的要求,上马或扩招起来相对容易;三是考生和家长缺乏来自权威部门的专业报考与就业之间的分析指导,在专业的选择上同样存在着盲目性。
   
      从这些热门文科专业的需求上来分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企业、新闻媒体历来是文科毕业生的主要出路,但这些单位人才需求量不大,再加上地方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精简的力度加大,需求量更是趋减。不少文科专业就业行情已连年滑坡。狭窄的就业空间难以容得下迅速聚集起来的热门文科扩招泡沫,泡沫的破裂———使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就不可避免。
   
      -数据说话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2006年大学评价报告》对667所普通高校(全国共1300余所)开设最多的前10名专业进行了统计,其中竟有7个是热门文科专业,分别是:有554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有407所高校开设法律专业;有384所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382所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有382所高校开设会计专业;有361所高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有356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10名专业仅有3个理工类专业,分别是526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有370所高校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367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显然,这3个理工类专业均是热门的高科技专业,而不是社会急需的传统工科专业。
   
      一方面,绝大多数传统工业都面临着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即使用人单位蜂拥到学校去抢毕业生也不能满足需要;而另一方面,传统工科专业的报考却呈现着“逃离”现象的加剧。而这种逃离现象,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结果是“有业不就”或“有业难就”,从专业结构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冷”工科与“热”就业
   
      与热门文科专业扩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几年传统工科专业一直显得很冷,考生不愿报考,高校招生困难。但就是这些“冷工科”,就业形势却出奇地好,毕业生严重供不应求,且越冷的专业,人才需求越热。
   
      一般来说,工科专业可划分为高科技专业(如计算机、生物、通讯、新材料等)和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地质等)两大类。由于高科技专业回报相对较高,考生报考勇跃,而传统工科专业,除建筑外普遍报考过冷,招生人数也偏少。
   
      尽管这几年,经济(如金融、外贸、会计、经济学等)、管理、法律、新闻、艺术、英语六大类热门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但报考热度依然不减。而工科特别是传统工科专业的报考并没有因人才紧缺而升温,“逃离工科”的现象正在加剧。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4年9月7日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指出,20年前,中国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占总数的大约60%,而现在这一比例已降低到原来的1/3。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孙禺教授说,令人忧虑的是最优秀的学生考工科的少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趋势是,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工科,“两弹一星”的成就都离不开优秀工科生的贡献。而现在最好的学生都去报考金融、IT等热门专业。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原冶金部副部长翁宇庆教授也说,我们现在钢铁研究队伍严重缺乏后备人才。现在的年轻人都倾向搞金融、经济、信息,很少有人愿意学冶金,搞钢铁研究,即便有他们的素质也不够高,基础理论薄弱,要把研究做得更深是很难的。
   
      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传统工业都面临着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工科专业的报考却呈现着“逃离”的加剧。而这种逃离现象,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结果是“有业不就”或“有业难就”,从专业结构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机械专业生源匮乏,门槛偏低
   
      “逃离工科”一个最突出表现是逃离煤炭、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
   
      机械工业是工业之母,机械技术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实力。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高校机械专业早已被考生们冷落,生源严重匮乏,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在一些高校,机械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还没有录取计划数多,学校只能降分录取,以招够学生。
   
      2005年,在天津大学举行的“全国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联席会”上,与会高校50多位机械学院院长们都抱怨招生难。吉林大学机械学院院长谭庆昌教授说,这些年吉大机械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小企业或是遍远地区的企业连续几年到学校要不到人。另一方面,机械专业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在学校排名靠后,有一些学生是调剂过来的。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李言教授说,这几年,机械类专业毕业生供需比能达到1∶5,机械学院2004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名列全校第一,可报考人数、考生分数都逐年下降。
   
      机械专业中招生最难的当属铸造专业,面临着全国性的人才短缺局面。从2000年起,我国铸件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全行业技术人才总数不超过2000人,与这个庞大的产业很不相称。铸造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档,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更令人忧心的是,人才严重断档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年龄结构上。沈阳市铸造协会理事长葛厚彦说,很多铸造厂担当技术主力的还是文革前毕业的技术人才,都已年过花甲,却因没有新人接替退不下来。如今铸造专业技术人才成了“稀罕物”,全国铸造行业都面临“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他建议,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应向铸造专业适度倾斜,如用免学费来引起学生对此专业的兴趣。
   
      一家机构做的调查显示,尽管机械类专业就业形势很好,但相当数量毕业生不愿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机械类专业转行的学生能达到60%至70%。
   
      纺业专业报考冷、招生难
   
      2005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已达1150亿美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人民币,同时,纺织业及相关产业提供了多达1亿个就业岗位。
   
      与纺织业的红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纺业专业报考冷、招生难。近几年,纺织院校培养的纺织专业人才逐渐递减,招生规模不断增小,人才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天津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刘石英介绍说,纺织机械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供求比例这两年高达1∶10以上,但仍感招生困难。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坦元在2006年一次形势报告会上不无忧虑地说,在中国纺织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不足问题日益突出,高分子技术人才、多种纤维混纺技术人才、现代印染和后整理技术人才、面料织物结构设计、花型设计等人才奇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纺织产业的发展。纺织科技人才太少,直接制约了纺织业开发高档产品的能力。
   
      煤矿专业“逃离率”高达90%
   
      “逃离工科”在与煤矿相关的传统工科专业中表现最为突出。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曾强调,目前我国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有家大型煤矿想招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总工程师,可根本招不到。曾发生过事故的辽宁阜新煤矿,已经七八年没进大学生了。他说,煤矿行业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行业,瓦斯检测、安全管理及对井下工人的技术培训都需要技术支撑,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是造成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
   
      李毅中说,全国原本有不少所带“矿”字头的学校,但后来由于招生困难,纷纷改成“某某科技大学”,院校中采矿专业也纷纷下马,由此造成了煤矿相关专业培养规模急剧缩减,大专以上煤矿专业毕业生每年已减少到1万名。
   
      据了解,与煤矿有关的采矿、通风与安全、地质、矿山测量等所谓“冷门”工科专业就业前景应是非常好的,但由于矿难频发和收入偏低,这些工科专业招生非常困难,极少有城市考生来报考,只能靠降分录取勉强招来一些农村考生,一个专业只能勉强凑够一个班,而这一个班的学生毕业后就会有一多半转行。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一些煤业集团近10年未引进一个采矿专业的本科生。
   
      李毅中说,全国每年煤矿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1万名,但进煤矿工作的也只有800名。按此数据,煤矿相关工科专业“逃离率”竟高达90%以上。难怪李毅中大声疾呼:“煤矿若再招不到大学生,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为何逃离传统工科
   
      有人形容人才市场上,求职的10个人中有3人是学会计的,有3人是金融的,有3人是学计算机的,有1人是学营销的,要找一个学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的学生很不易。这其中,原因何在呢?
   
      以银行、证券、期货、房地产业为代表的政府及事业单位高收入、高福利部门,主要需要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于是引得考生一窝蜂地去报考文科相关专业,以谋求高待遇、高福利。与学文科相比,传统工科不仅学起来累,工作起来也辛苦。
   
      某省一位高考状元原来准备上清华大学,后来在家长劝说下改变了主意,家长认为清华的工科太苦太累,转而选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
   
      正如天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黄田教授说,一说机械,就想到去工厂,而工厂又与工资低、下岗人员多联系起来。加之机械专业课程相对较多,课业负担重,学过工科专业、身为工程师的家长们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历,大都认为学工科、当工程师又苦又累,得不偿失,因此不愿让自己孩子报考工科,特别是传统工科。而一提到铸造专业,考生和家长马上会与“傻大黑粗”联系在一起,加之待遇不高,别说城市考生,连农村考生都不愿报考。
   
      由此看来,付出与回报的比较值正左右着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选择。因此,传统工科专业被考生们或“敬而远之”或纷纷“逃离”也就不足为奇。
   
      不可否认,部分理科专业如数、理、化等基础科学专业也存在招生难的现象,但不像传统工科专业那么严重。如把科学家与工程师进行比较,在我国科学家名望、收入及工作条件远高于工程师。科学家大都在工作条件较好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而工程师则必须工作在条件相对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和矿井、野外。工程师主要是运用技术,没有多少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终身默默无闻,不像从事基础研究科学家那样容易成为媒体曝光的对象而出名。科学家大都端的是铁饭碗,从事科研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和资金来源,待遇比较丰厚。而工程师待遇随所在企业效益的升降而浮动,并不稳定。有统计表明,我国科学家人均收入是工程师的4倍。
   
      过去,许多中学生和少年儿童的梦想是当“科学家”、“工程师”,但如今孩子们说起理想则是当影星、歌星、企业家、公务员,少数孩子仍有当科学家的梦想,但没有多少孩子对当工程师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将来愿意当工程师的考生会越来越少?果真如此,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紧要问题就是,我国工程师队伍和工程科技发展面临后继乏人。
   
      笔者在此也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我国传统工业要向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已逐渐改变着“傻大黑粗”的落后现状,同时预示着对一直偏冷的传统工科专业毕业生需求非常大,如果能适时转变对传统工科的偏见,成就做一名工程师的梦想,无论从国家的需要还是自己的就业机会和成长道路来说,都将充满了更多的机遇,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图片/陈哲
   
      -数据说话
   
      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每年近500万毕业生中(2008年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559万人),学工科的仅占30%,而这30%的工科生中,有一多半学的是回报较高的热门高科技工科专业,如计算机、生物工程、通讯、信息、电子、新材料等。在传统工科专业中,最热门的是建筑专业,招生与毕业人数在传统工科中一直居前。另外,电力和石油因为垄断行业,专业报考也比较热。而剩下的机械、造船、钢铁、化工、纺织、煤炭、汽车、制药、地质、水力水电等传统工科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仅50多万,占全国普通高校每年毕业生总数的1/10。随着我国纺织、机械、造船、钢铁、化工等传统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工科专业毕业生需求成几倍、十几倍的迅猛增长。用人单位蜂拥到学校去抢毕业生也不能满足需要。
   
 

 评论仅代表评论人个人看法,不表明中国工控网同意其观点或其描述 共5条评论  共1页 第1页   下一页

 评论人署名:LAOBAO1998

评论时间:2009/5/2 16:42:00

我要发表评论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什么能出名就干什么。
 评论人署名:王冶国

评论时间:2009/12/11 1:23:00

我要发表评论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睛里,工字不出头。不甘于作事。只想当官,才有学习文科的多,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有工业的强大。
 评论人署名:lutan

评论时间:2011/10/1 18:50:00

我要发表评论 

    好,谢谢评论
 评论人署名:姜太公

评论时间:2013/2/5 18:34:00

我要发表评论 

    无语
 评论人署名:quanasun

评论时间:2021/5/20 12:55:00

我要发表评论 

    无语
   

共条评论  共1页 第1页  

    发表评论

登陆网站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忘了密码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项目     广告联系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3-2025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657号

管理员信箱:chinakong98@163.com  服务热线:13525974529

洛阳博德工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    洛阳